攝論宗

攝論宗
(攝論宗, 摄论宗)
The school of the collected (sa) śāstras.
* * *
此為我國陳隋之際, 真諦譯出《攝大乘論》後, 與其弟子所建立的一個宗派, 為我國大小乘十三宗之一;此宗依於《攝大乘論》, 主張無塵唯識之義, 兼立九識義, 倡對治阿梨耶識, 證入阿摩羅無垢識之宗派。 又取弘通攝論之義, 稱為攝論家;宣揚此宗之諸師, 稱為攝論師、 攝大乘師。 以陳代真諦為開祖。 《攝大乘論》前後有北魏佛陀扇多、 陳代真諦、 唐代玄奘等三譯, 又別有隋代達摩笈多、 行矩等共譯之《攝大乘論釋論》中所揭之論文及西藏譯本, 此宗惟以真諦所譯為正所依。 梁太清二年, 真諦因武帝之請入建康, 尋以侯景之亂流徙各處, 陳天嘉四年止住廣州製旨寺, 譯《攝大乘論》三卷與世親之釋論十二卷, 同時宣講之, 并撰義疏八卷。 又別譯決定藏論、 三無性論、 轉識論等, 製九識義記等, 成一家之說。 門人慧愷、 曹毘、 法泰、 僧宗、 道尼、 法准、 慧曠等均各有所成。 及道尼弟子道岳、 智光、 慧休等, 隨其師於隋開皇十年奉敕入長安, 爾後南方遂無攝論講主。 此前, 開皇七年, 曇遷已入長安, 始講此論, 淨影寺慧遠、 曇延之弟子等皆列其席。 其後, 文帝建禪定寺, 以曇遷為寺主, 曇遷先後撰著攝論疏十卷、 九識章等, 禪定寺遂成為此宗重鎮。 逮道尼等北上後, 攝論研習之風愈盛。 蓋陳迄隋、 唐, 法將輩出, 先後有法常、 智儼、 慧休、 靈范、 神照、 道傑、 僧榮、 慧琎、 靜嵩、 智凝、 法護、 道因、 僧辯、 智則、 道積、 道基、 善慧等諸師宣揚攝論教義。 及唐代玄奘弘宣瑜伽唯識, 將此論攝入《成唯識論》援引十一部論之一以後, 此獨立學派遂告式微, 乃至與法相宗合并而廢絕。 《攝大乘論》立十種勝相, 以阿梨耶識為諸法之依止, 又說明一切法之相性為遍計所執性、 依他起性、 圓成實性等三性, 由此而入唯識觀, 修六波羅蜜, 又於歡喜等十地學戒、 定、 慧, 以證無住處涅槃之果, 得無分別智, 顯現三身, 攝論宗主要教義即在詮明《攝大乘論》所說。 惟真諦在八識之外, 別依《楞伽經》、 《決定藏論》等, 而倡九識義, 即於八識之外, 立阿摩羅識為第九識, 第八阿梨耶識為有漏隨眠識, 第九阿摩羅識則為真常淨識。 真諦所著今皆不傳, 圓測之《解深密經疏》卷三可略窺此說, 大抵, 真諦名第七識為阿陀那識, 唯我執煩惱障, 而無法執;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、 果報及染污三種義, 染污之第八識即法執, 緣真如起四種諦, 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, 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;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, 取真如二義中之能緣義, 名為識。 此宗諸師有關淨土的分類, 多取四土說, 即: 化淨土、 事淨土、 實報淨土、 法性淨土。 其中, 又多以阿瀰陀佛之淨土為真淨土, 依《攝大乘論》別時意趣之說, 否認凡夫之順次往生, 有阻淨土教義之弘通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Нужна курсовая?

Look at other dictionaries:

  • 섭론종 — 攝論宗 …   Hanja (Korean Hanzi) dictionary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